主题: 姜应芳的传说

  • ★浪遏飞舟★
楼主回复
  • 阅读:2195
  • 回复:5
  • 发表于:2010/5/29 16:47:34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三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爆发了一次各族农民大起义,史称“咸同贵州起义”,那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事。
在咸同贵州大起义中,以姜应芳(1833——1862)为主要领袖,活动在贵州东部的天柱、剑河、三穗、锦屏等地的侗族起义军是比较突出的一支。姜应芳及其余部的起义前后达十年之久,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各地,势力达湖南的晃县、芷江、会同、靖县等地,沉重地打击了清皇朝在该地区的反动统治。姜应芳创立了“金兰会”,作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具,提出了地当时历史条件下难得的可贵的革命口号、纲领和政策,并对张秀眉领导下的苗族起义有很大影响。姜应芳起义军领袖们都是同敌人斗争到底,壮烈牺牲,坚贞不屈,毫无变节行为,这是很可贵的革命情操。姜应芳领导下的侗族农民军,给后人留下一些极为宝贵的文告、民歌和民间故事,内容都相当丰富,是民族民间文学中一份宝贵的财富。为了给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现将几年来采访、搜集整理的部分文学资料,献给读者。
一、官逼民反
由于清政府残酷的压迫的剥削,用“折征”的办法,肆意搜括百姓,。所谓“折征”,即“入秋粮食,市价每石银一两,折钱二两,是加一倍也;复加以粮食票钱,催粮杂费,又加一倍也”(见光绪:《天柱县志,食货志》)。这样的“折征”,农民要用三石米才完成纳一石注的皇粮国税。为了完纳粮钱,不少人不得不去“控出亲尸殉葬银器以输官者”(韩超:《苗变纪事》)。在今天的天柱和其它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是当时的写照。


欠官家粮,
欠官家债,
断头谷,
生死债,
妻室儿女都得卖。
 
穷人欠下债,
挖开祖坟揭锅盖。
死人本无罪,
金银首饰不准戴。
 
钱加三,谷加五,
九斗八年三十石。
钱粮倍加倍,
清石变三石。
 
清官清到底,
要钱又要米,
“不酷不贪”,
一年三万。
清官下乡,
鸡鸭遭殃;
有吃有笑,
没吃变鬼叫。
                                                
 
 
 
地头蛇,了不得!
打打利,滚滚利,
利上利,
一年九个对本利。
利呀利,
富人得了利,
穷人断了气。
 
第一腊八犹自可,
第二腊八急如火,
一到年边三十夜,
第三腊八无处躲。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
若要不反,
要钱粮皆免。
 
三十年一小反,
六十年一大反,
不到黄河心不死,
要到黄河心才干。



二、聪明的姜牧童


姜应芳是天柱县笨溪人。小时候读过两年书。可是他满十周岁那一年,久雨无晴,天旱地裂。姜家租种财主的几亩薄田,禾苗枯死。粮食颗粒无收,鼎罐吊着当钟打。父亲姜老毛因交不起“铁板粗”,被财主抓了起来,关进牢房,受尽各种虐待,不几个月就死在牢里。
决不能应芳的母亲体弱多病。因交不起租,还不起债,小小的姜应芳就被迫告辞病母,前往财主家抵租还债,当个看牛娃。
一天,姜应芳正放牛在草地上吃草,财主崽跑来讥讽他说:“人穷志短,狗瘦毛长。”财主崽看姜应芳不理采他,进而又说:“人穷志短,才跟牛屁股。”姜应芳愤愤不平地回答:“我牵牛,在前头;前头当大王,你在后头走!”那时候起,人们就称赞姜应芳说话风趣,天资聪明,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聪明的姜年牧童。”

三、又学到了一手


姜应芳小时候给人家看牛,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他立志打富济贫,让穷人跳出苦海。要让穷人跳出苦海,就必须用武力推翻清朝的黑暗统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姜应芳勤学拳术,苦练武艺。只要听说谁懂得武打,他就想方设法向谁请教。
姜应芳的祖父姜启践的十八般武艺在身,可是总不肯教他。为什么呢?因为姜公是个忠厚的老实人,怕自己的孙孙学到武艺后,惹出祸来,所以不到成熟的时机,他是不随便把武艺传给任何人的。
年青的姜应芳,为这件事情感到很苦恼。有一次,他拿着一把大刀在门口站着,等他祖父从屋里毫不留意地走出来时,他就使劲地向祖父的头上砍去。祖父闻到风声,头一迈,伸手把大刀捉住。等祖父正要看人时,决不能应芳却哈哈大笑着说:“阿公,我学到了一手!”
又有一次,姜应芳约了几个伙伴,化了装,各人手执兵器,在坳上阻拦了赤手空拳的祖父,还大骂他祖父是强盗,扬言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几个伙伴围着老人打了起来。老人实在忍让不过,才进行自卫还击。一场激烈的战斗便发生了。老人边招架边退让。伙伴们越攻越起劲。老人“哗啦”一声,从腰间扯下腰带,舞动起来,现出道道青光,阵阵闪电,几下就把姜应芳等人手中的兵器统统缴了过去。老人铁柱般站在那里感同身受个小伙子拢不了身。他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站在这里,看你有几件法宝,统统使出来。我老夫一定奉陪到底!”这时,几个伙伴为老人的高超武艺而“啧啧”称奇;姜应芳御却化装物,“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哀求地说:“阿公,你老人家不是多次教育我们,要立志反清吗?你的孙子为了学到武艺,今天又想出这个笨办法,是好是丑,你老人家打也行,骂也行!”
姜启践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回想起道光末年,石增辉、陆象、罗桥显等人上了当,受官府杀害的惨景,又浮现到他眼前。他本想为他们报仇雪恨,但自己年岁已高,力不从心。如今听了姜应芳说出了这么人志气的话,喜得他老泪纵横,高兴地把孙子扶了起来,激动地说:“好样的,你只要有志气,我就会把全部武艺传授给你,决不保留半点!”
从此,姜应芳在他祖父的精心传授下,勤学苦练,终于学到了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侗家后生。

四、红云九天


姜应芳起义军发展迅猛,清庭大为震惊,赶忙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进行镇压,致使义军节节败退。姜应芳经过多次的英勇血战,脚负重伤,仍率数骑通到清江高拐,终于被俘。
姜应芳被俘以后,据说清江厅副将曹元兴(又名曹和尚)将他解到桐仁。官府以高官厚禄来利诱姜应芳投降,要他招抚部下,所谓的“改邪归正”,不再进行反抗清庭的斗争。这些利诱遭到了姜应芳的严正拒绝,的确,当时他愤怒地说:“我们侗家人从来虎死英雄在,哪有投降之理!”于是清政府将他“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之刑,就是先斩四肢,然后再用利刀剌穿喉管。清政府统治者妄图用这种极其残忍的酷刑来吓倒侗族人民,叫他们当牛作马,世世代代不起来反抗斗争。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意志是征服不了的,就这样姜应芳英勇就义时,他的一股热血冲上了天,化做一朵红云,浮在天空九天九夜。后人都说是姜应芳的忠魂!起到现在,侗族人民还经常仰望高天红云,世世代代传颂姜大王“打富济贫”的革命故事,唱着思念姜应芳的侗歌:
姜应芳呀定平王,      姜应芳,
秀眉响应在台江,      一心造反不怕刀和枪。
黔山楚水留王气,      高扎云盘汉寨坐, 
天上红云永飘扬,      刀架颈上不投降。
姜应芳,
你是侗家好儿郞。
存仁取义留正气,
千秋万代美名扬。

五、冶服张烂棍


天柱县邦洞有个地区叫赖洞,赖洞有座大桥叫赖洞桥。当地有个名叫张记(一叫张二)的大汉,是个烂棍。一连好久了,他天天睡在桥上,哪个过桥他都要收过桥钱。不交钱就要打,还要被卡东西。过往行人真是有口无处说。后来,就有个人跟姜应芳说,希望姜应芳为大家出口气。姜应芳听了大怒道:“明天我去,看他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姜应芳就去了,走到桥头一看,果然有个大汉睡在桥上。姜应芳就大摇大摆地向桥那头走去,张烂棍听到脚步声就喊:“留下过桥钱来!”姜应芳不公没丢钱给他,反而从他身上跨过去。张烂棍见他空手粉脚,就翻爬起来,怒冲冲地将他抓住,骂道:“你这小子,怎么这样套子胆!”应芳怒道:“胆小的今天不敢来收拾你!”两个扭住就打。他们从小晌午一直打到太阳落坡。张烂棍看打不过,就另打主意,约他到邦洞牛场见高低。
第二天,张烂棍把赖洞会打的都请去,共有十八个,姜应芳却还是一个人去。四面观看的人成千上万,个个都为姜应芳捏一把汗。结果,打去打来,张烂棍一伙,分批轮战、四面围攻,腹背夹击,什么法子都用尽了,始终打一过姜应芳。张烂棍眼看应芳智勇非常,又手下留情,不伤害他人,就屈膝拱手拜姜应芳为师,并决心改邪归正。后来,姜应芳聚众起义,张烂棍还成为他的一名有力助手。

六、夜宿台拱


姜应芳为了联络各地人民进行反清斗争,经常奔波于剑河、邛水(今三穗)、台拱(今台江)等各县,从事秘密活动。
有一天,姜应芳来到台拱,住在一家旅店里,那天晚饭后,听到隔壁有乒乒乓乓的响声,他感到有点奇怪,便问老板说:“隔壁在做哪样?”店老板说:“老弟,你只管睡觉,莫管闲事!”
“老板,跟我讲,不要紧的。”姜应芳又好言好语的对老板说。
店老板打量一下姜应芳,见他身材虽然魁梧,但穿着普通,言行忠厚,便在他身边小场说:“那是人家在练武,准备——造反!”
姜应芳听到“造反”二字,正合自己的心意,好不高兴,就准备去看个究竟。店老板忙拉着姜应芳的手说:“莫去肇闲,自打麻烦!”姜应芳又和气地说:“老板,不要紧,我在门缝边瞅一眼。”
这时,武堂内发现门外有人窥视,一个头头出门把他揪住,问道:“你是什么人?胆敢来这里偷看!”姜应芳嘿嘿地笑着说:“哥们担待!你们练武,有好的我就来学学,不足之处,大家还可以比较,商量嘛!”他这么一说,练武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兵器,围了上来。有的说:“比较?难道你也会几手?”有的又说:“既然他出口大言,就来两手给我们看看吧!”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把姜应芳请进了堂屋。他进了堂屋虽然揖手谦让几次,但大家请求他必须来一两手。姜应芳顺手拿走一架重重的镋,舞弄起来,怱东怱西,闪出道道貌岸然白光,如条条蟒龙护体,近身不得。看的人不断喝彩,拍手叫好。最后,姜应芳将重重的镋入下,连一点粗气也没有喘。
原来这些练武的,都是张秀眉的亲信。为了给起义军作好充分准备,张秀眉事先派出教师在培训武将,进行严格训练。大家见姜应芳武艺高强,就拜他为师,当作上宾招待。

七、织云揭竿而起


一八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无数的“金世会”会员往天柱织云(又作批营)集中。杀了罪大恶极的团练头子来祭旗,揭举“奉天讨伐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的大红旗。在强劲的烈风吹拂下,红旗徐徐上升。在大众的欢呼声中,姜应芳站在关帝庙前的石狮子身上,撕毁了清王朝的文告,宣读了自己的《讨清檄文》:“生灵有倒悬之急,社稷有累卯之危。朕本救国民之心,而起兵以定天下。观星台上,已兆美女牵手(即姜安)……”(全文仅存上述几句)。接着,姜应芳又大声喊出了“大富人家欠我钱,中富人家莫肇闲,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富好分田!“的政治口号。姜应芳采用了人民群众喜听乐闻的民歌形式和朴素简洁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起义的行动纲领,得到许多贫苦群众的拥护,纷纷参加起义队伍。
一八六二年春,侗族起义军攻下天柱城以后,并伐木筑城,在汉寨九龙山扎营修殿,建立农民政权。农民军按照老一套论功行赏,列序分封的办法,姜应芳被大众拥戴为定平王,龙海宽为龙胜王兼元帅,杨通用为盘古王,周家烺为文德王,杨树勋为黔南王;又封熊老旺,陈大六等为四大将。
在姜应芳打富济贫、分田分地的革命旗帜指导下,起义军东进,势如破竹,不仅占领了贵州的邛水,青溪,锦屏等县,而且势达湖南的晃县(新晃)、芷江、会同、靖州等地。同时,姜应芳的部队打到哪里就把黄荆条插到哪里。据传说,现在贵州、湖南两省凡是有黄荆条的地方,就是那时起义军到过的地方。
一八六二年八月,起义达到高潮,已有义军数万众。捷报频传,侗族人民欢欣鼓舞,到处歌唱:
姜应芳,            姜应芳,
九龙山上扎营房;    天天出兵打芷江;
打富济贫全得你,    贵州各县都打到,
天下民众喜洋洋。    哪怕你湖南、湖北不投降!

八、折树阻敌


一次姜应芳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单人独马由天柱的织云到湖南的凉伞一带活动。后来被敌人发现了,就派一支人强马壮的队伍去追赶他,说是“根把他活活地捉来五马分尸,以警戒余匪。”
姜应芳骑一匹高大的骏马正在赶路,看着太阳快要落山了, 怱听得后面人喊马叫,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支敌军。姜应芳索性勒住马头,巍然屹立,等待敌军的到来。
敌军摸不着头脑,见他立马以待就有发几分畏惧,把马步放慢发。
姜应芳看着敌人步步逼近,就从马背上跳到路坎上去,将一根两三丈高、有煮饭的小鼎罐那么粗大有杉树折断,用手一勒,把那根杉树的枝丫勒个精光,又跳到马背上,在马背上舞那根杉树,像舞一根芭芧杆一样。敌人见了一个个跑得屁滚尿流。
姜应芳见敌人逃跑了,就将人中的杉树折成风段就在架了一座小桥。这座小槔后来被当地群众命名为姜王桥。
九、虎口逃生
一次攻打王寨(现在的锦屏)失利,姜应芳被敌人捉住。敌人把他解走了。弟兄们总得不到他的消息,日夜思念他,就编歌来唱道:
姜应芳,累累带兵过寨王侗语中的王寨
同到寨王同打仗,
现在兄弟不知你在哪一方?!
弟兄们知道他被关在南京传说中想家的地方,不一定是实在的南京鼓楼底下以后,就设法去救他。可是,正当弟兄们整装待发时,姜应芳却在眼前出现了。见面时个个热泪纵横。
姜应芳是怎样逃出来的呢?关姜应芳的鼓楼有几层,最底层是装屎装尿的地方。敌人把他关在那里后,又两人一班地日夜派人去搅那屎尿,目的是想活活臭死他。楼外呢,三面倚着陡山,只有一面跳坎可以出去。可是敌人在这可跳的坎下密密地插上了锋利的竹签子,若是跳下去,就一定会被竹签穿死。敌人以为这下万无一失了,就只顾浙人撑屎尿熏他。姜应芳千方百计从搅屎尿的人口中得知这些情况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夜里,明月朗照。姜应芳象抓小鸡一样,一手抓住一个搅屎尿的人,踢开几重锁住的门,然后将手中的人往可跳的坎掷下去。两人被掷下去后,分别穿在两根捆挨的竹签上死掉了。姜应芳就向两个尸体之间一个箭步,跳将下去。安全落地之后,就乘着月光逃了出来。

十、便水斩曹


姜王在湖南沅州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清江厅(现贵州剑河县)清军副将曹元兴(绰号曹和尚)就把他解到铜仁下狱。不久,曹元兴用凌迟刑杀害了他。
姜王被杀害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为他落泪。当时是一面血流成河,一面泪流成溪,特别是还激起了清军中的一个侗族武将的义愤,这个武将叫杨昌江,是天柱乐寨人。当时他在省外任职,他在清军中的地位与兵权都在曹元兴之上。他回家听说曹元闪杀了姜应芳,非常气愤,他就带上随从到湖南元州找曹元兴。曹元兴当时在准备班师回清江厅,天天泡在饯别的酒肉中。一个晚上的后半夜,杨昌江持刀冲进他的住房,他还不知那头火起。杨昌江揪住他的头发拖出门来。几个卫兵前来保护,被杨昌江及其随从挥刀斩了个一干二净。亿昌江将他拖到一个叫便水的地方,然后叫他跪下,问他:“姜应芳是不是你杀的?”他不得不答应一个“是”字。杨昌江怒道:“我们侗家有一个很人都被你杀了!我上来替姜应节芳报仇雪恨的杨昌江,你认识吗?!”曹元光下得软做一团;杨昌江又怒道:“本来不想沾污我的手,因为这仇恨太大了,非亲手宰了你不可?!”就将他特出到桥上,一刀两段,掀下河去。杨昌江转身招呼随从就走,走得影无踪……
口述人:龙爱菊(姜应芳的外孙女)63岁
        彥槐(姜应芳的后裔)66岁
       姜作芹(当年姜二王之重孙)男,54

       姜燠芹(当年姜二王之重孙)男,40岁
搜集人:吴展明、吴少光、吴昌武
流传地区:黔东南天柱、三穗、剑河等县的侗族地区。
时间:一九八六年四月
选编人:蒲康兴
  
  • 龙凤文化传播
  • 发表于:2010/5/29 17:19:03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档文件复制出来县编辑下~~~~~
(0)
(0)
  
  • 289007530
  • 发表于:2010/5/29 18:34:42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浪遏飞舟★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0/6/8 20:29:05
  • 来自:贵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用手敲打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在网上COPY啊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