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国侗族.三穗圣婆文化旅游节
  •   圣德山——皇阁幽室览毓峰,一峰独表,直插云霄,屹于湘黔边众山峦之上。圣德山是北部方言区核心县中的第一高峰,地处三穗、剑河、天柱、新晃等县山脉交界接壤之处。主峰海拔1176米,山麓居住着岑坝 、贵公、新艾、绞强、竹林、八外、坦洞、八受等三万多北侗民族。

      圣德山以山势磅礴、峰峦峻秀而名扬侗族地区,交通四面八达,从湘黔两省、东南西北四方均有路可通达山顶,山巅建有一宝鼎,四条古花石阶沿着不同的道路延向上山,蜿蜒曲折,一直通到山巅宝鼎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总长一万多米。东门进宝鼎两米处有一洞,叫做犀牛洞,传说此洞直通鹿洞河观音塘。登上山顶,如临天际,群山拜倒脚下,朵朵白云浮于山腰,宛如素带,称“玉带云”,俯首脚下,山岚雾霭,袅袅浮来,有飘飘欲仙之感。如登泰山之“一览众山小”,又如古人诗所云:“唯有天在上,并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清代末期,昆明知府陆飞鸿在游此山时也留下有“德山名胜起千秋,云锁高峰水四流。万垒重叠皆仰拜,千峰并峙应低头。举目东北三千里,放界西南八百州。好景一时观不尽,有缘明岁再来游”之诗句,其中“举目东北三千里,放界西南八百州。”更是意境深远之名句,让人复颂再三。昔还有人赋诗云:“闲望万仞最高峰,眺望东南百二重。佛境客来无雾锁,侧界僧去有云封。一溪河水添苍艳,四面春山积翠浓。圣德山名驰远近,他乡传颂冠华中”。

      圣德山是北部方言区侗族的祭祀文化发源圣山。据《三穗县志》记载,圣德山是侗族人民为纪念圣婆驱散黑云毒雾、迎来大地光明,因感其功甚伟,其德至圣,故名圣德山。清康熙《思州府志》也载:“圣德山,府南九十里,地名岑坝,土人祈祷于上”。侗族土人祭祀圣婆原在圣婆墓前,而至明初开始,则移至圣德山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有载:“相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天柱金凤山道乾和尚来开辟此(圣德)山,修建寺庙供奉圣婆,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朝山日,星移斗转,兴衰更迭,后为歌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侗族和其它各族人民前往圣德山进行祭祀朝拜,成千上万的人从三穗、镇远、天柱、锦屏、剑河、玉屏及湖南新晃等地云集这里,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烧香拜佛,山上人山人海,场景十分热闹而隆重。 

  • 活动关注度:32404人次活动互动信息:11
活动图集
活动图片
活动图片
活动图片
活动图片
活动图片
活动图片
活动视频
网友留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登陆 微信登陆 新浪微博登陆
最多输入300个汉字,你当前输入的字数为:
发表时间:2017/7/11 21:37:28三穗网友: 小白獒
千万别搞现代的东西,不然过些年就没了
发表时间:2016/8/3 22:57:45三穗网友: 289007530
希望活动越来越好,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圣婆探秘

关于北侗“圣婆”文化的起源

  一、北侗“圣婆”敬奉习俗及地位
  圣婆,又被称之为冷神婆(约公元1250左右,为一嫁杨家之人,故亦人称杨婆,被封为神,亦今已近八百年历史),在侗族地区,是驱邪除恶,保寨安民的使者,是最高最为神圣的大圣祖母,她还是一位能主宰自然的万能神。而且,在侗族地区,人们几乎把她升格到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同等的尊位, 在三穗县圣德山周围的坦洞、绞强、岑坝、等溪、龙脚、捧相、香炉和瓦寨部分地区,以及相邻剑河县的敏寨、缥寨、司头、岑戈、磻溪和小广等村寨,以及天柱、玉屏、镇远和湖南新晃、会同、靖县等侗族地区,她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至尊。

  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郭子章《黔记》卷五十八记载:“圣婆领五男行至邛水司岑楼山,渴甚,以手拄杖卓地,祝云:‘我得水,当随杖出!’果得水;又以竹植地,祝云:‘我得生,当成林!果成林……今岑楼山圣婆井犹存。”清乾隆《镇远府志》和《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九也作了类似的记载。又据《圣婆碑》载:“圣婆井,上涌寒泉,清冽无比,里人患时疫、瘿瘤、猪瘟,吸水多愈者,即神当年以拄杖掘之。”人们崇拜圣婆井有治病消瘟的作用。圣婆是当地土地崇拜和五谷崇拜之神,她不仅可以驱赶乌云毒雾,而且有用竹杖捅地出水的本领。

  又据《圣婆碑》载:“瓦寨汛有冷神者,甚灵异。明末,张鬼钱败兵甚跋扈,世人多遭屠戮,惟里人得其所遗裙,为帜御之,获免毁,里舍灾出,裙秉作麾,靡不胜处!”还有《黔记》中有载:“土人拾得一裙,呼为圣婆裙,一十一幅,长五尺三寸,每与苗战,即揭以为帜,苗见帜而败去。盖苗畏鬼,故败。”可见当地土人把圣婆用过的东西当作“圣物”来看待。若遇某村寨发生火灾,往往有人找来月婆子的裤子“揭以为帜”,不断的向火灾地点扇去。据说这样做,可以压邪,将火灾扑灭。在北侗大部分地区,每逢举行“万人缘”宗教盛会时,专门请道教、佛教大师为“掌坛主师”,敬奉的鬼神科目很多,其中特别安排了《圣婆科》,其念词云:“神威赫赫,古代敕封为圣婆,圣德昭昭,千载清白为神祗,统领神兵,常常拥护,部领将帅,处处扶持,施拨云展雾之功,显护国安民之力,壮气腾腾,威风凛凛,名留千古,德播四方,奇峰立草原上下,神勇显现平洋。二月二日行于乡村,天日明光世界;六月六日转回殿阁,地月朗照乾坤……”读毕念词,又烧《圣婆表》一道。这不仅反映了侗族人民把圣婆看为一位保护神,而且把她升格到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观音老母同等的尊位。


  二、揭开“圣婆”的神秘面纱

  圣婆,如此神通广大,在侗族地区中地位如此崇高,究竟是何许人也?是人是神?这还得追溯其源。

  有朱桂祯在《圣婆碑》中追述:“余异之,则以姓杨出吴氏•携子二,由(锦屏)伏耳高山来,盖节妇也。”这就是说,圣婆由今之锦屏伏耳山来,姓吴,出嫁杨家。

  据清光绪年间坦洞乡岑坝村《陆氏族谱》(手抄本)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小河各处定地名。我祖景佑公带妻张氏父子等迁徙,初到(思州)小河坦洞落脚,居住三年,云雾沉沉,昼夜不分,四季不清,五谷不生,无法消退云雾。于是,得太白金星下凡指点:‘若要云雾开,要等杨家来!’后我祖志高、宗泰前往天波府,接得杨天应(天保)兄弟二人来此,起佛堂,安神庙,(果然)云开雾散,才分昼夜和春夏秋冬,耕种阳春,五谷丰登,年年安好。自开辟以来,人民安逸,以奉冷神杨老令婆,古根留下至今。”

  说到杨天应,当是一方传奇:据地处湖南扶罗伞寨的杨天应碑文记载:“盖闻木本水源人亦如焉,天应公字继明乃康公之长子,生于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5月,死于成化13年(公元1477),享年87岁。”杨氏族谱亦载:“是时两溪云雾未开不见天日,庄稼不生,惊动天界玉皇大帝,闻奏“要使云雾开,须等杨姓来”。应公到来,天人感应,威从显验,天地开朗,风调雨顺,庄稼复生,命里世代安居好合,此乃天应公天星地宿之人也。”其记录与《陆氏族谱》记载相吻合。

  据《侗族简史》载:“唐末,中原农民大起义,李氏王朝摇摇欲坠,湘西南一带州郡,为当地大姓首领握有……,其族人杨再思,踞州南部的潭阳、朗溪(今芷江以南与会同、靖县、绥宁一带),自称诚州牧。后梁开平元年(907)楚王马殷遣将吕师周围攻飞山洞(今靖县城西10里),杨承磊战死,杨再思以其地附楚。”杨再思的影响较深,宋王朝封他为“威远侯”、“英惠侯”,变成了“祷雨祈晴、御灾悍患、默佑一方,叩之无不响应”的“护国神”,湘黔边区不少村寨建飞山庙供奉。有的又称杨再思为“杨令公”,而称圣婆为“杨令婆”,或“冷神婆”。

  另外,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玉屏南宁堡《杨氏族谱》续修谱序中记载:“杨天应、杨天保兄弟乃去罗蒙,而适地新、地林、柳村等地处,协吴世万、姚君赞、谢天飞卜宅至(天柱)九衙轮寨,云蒙雨漠,夜梦神灵,云:‘若要云雾开,罗蒙杨姓来!’同伏地叩祝,云开雾散。”新晃县中寨《杨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这些《杨氏族谱》中记载的 “夜梦神灵”、“神灵有感”,指的就是她。意思是说:原来这里的天地是混沌朦胧的,大雾迷漫,当地侗家人去接得杨天应兄弟二人到来,“修佛堂,安神庙,”祭祀圣婆(冷神婆)后方才让天清地朗。这无疑告诉人们:天应所应的就是冷神婆,天保所保的是众生灵。要不,这侗家怎么会世世代代敬奉这“冷神婆”呢?

  由此可见,这侗族的圣婆,即《陆氏族谱》所记“杨老令婆”,还真有其人。她即是杨天应公之远祖——宋朝杨再思之侧室吴氏。《中华杨氏通鉴》记载:杨再思权偏湘桂黔边界,恩泽百姓,因功曾封“威远侯”,“英济侯” 、“广惠候”,最后于淳祐九年(1249)加封为“创远英惠侯”, 故去后被举为神灵、救世主。这杨再思原配妻子马氏,生育十二子,而侧室吴氏,则出生将门,一身烈性,在东征西讨中一直过着戎马生涯(传说与野史均出二子,只是未入中华杨氏族史,另一说有五子)。平时,她疾恶如仇,专管“闲事”,为人间打抱不平,曾接济众多庶民。因此,死去后被人们信奉为圣婆,因杨再思为将称杨令公,故吴氏从武又为令公之妻,也就被人们称之为“杨令婆”了。只是,因其性冷,虽有豆腐心肠,却因“刀子嘴巴”而让人有些生畏,故被人敬之为冷神,叫“冷神婆”。《陆氏族谱》还有还载:“凡敬奉冷神者,耕种阳春,年年茂盛,岁岁丰收,百姓安乐,六畜兴旺。”

  根据上述事实,杨老令婆在侗族先民当中,成了掌管天地自然(混沌朦胧与天清气爽)的创造和管理之神。故此,湖南、贵州等地侗族先民均认为:只有祈祷圣婆和神灵的保佑,才能驱云收雾,迎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此,乾隆十四年(1749)镇远知府朱桂祯撰写的《圣婆遗迹·瓦寨冷神碑记》有载:“爰叩所遗,则曰:村东南隅,遗旷地土,不耕不畲,莽址昕然,即先年建庙栖神处也。”“每祭日,在东南隅各立草舍,设裳衣,具祭物,虔奉祀神祗,祭毕而撤,体神恩也。”这就是朱桂祯记载清乾隆以前信奉圣婆的情况。也真实地告诉我们,圣婆确实存在。


信奉圣婆起源圣山

  信奉圣婆,是在以圣德山为中心,范围遍及黔东黔南及湘西湘南,幅源广阔,影响深远深远。只因圣婆在此显圣而德名远播,故名圣德山。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思州府志》中就有记载:“圣德山,府(清代岑坝属思州府)南九十里,地名岑坝,土人祈祷于其上。”这里的祈祷,实为敬奉圣婆。

  圣德山,位于三穗县城东部40公里处,今为桐林镇属地,其主峰海拔1176米,挺拔雄奇,高插云天,独具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更为奇特的是:其顶峰方围不盈数丈,却顶下中空,传闻为仙家洞府。圣德圣山,连绵数十余里,经常是云雾缭绕,山下天晴山上雨,一山就有三天气。相传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圣婆于山顶显圣,答应了人们的祷祰,驱走了黑云毒雾,迎来了大地一片光明。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一天,便决定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朝圣”节日——祭圣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有载:“相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天柱金凤山道乾和尚来开辟此(圣德)山,修建寺庙供奉圣婆,每到七月十五这一天,圣德山周边地方,湖南西部许多县镇均万人空巷,齐赴圣德山朝圣;僧人们设好香案,敲锣打鼓做道场,这一做就得三至五天,逢升平年甚至七天。最初的祭祀仪式是单一的——朝山祭圣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七月十五日朝山祭圣就逐渐演变为集朝山祭圣、对歌联(连)情为一体的民族节日。从此,七月十五这天,圣德山漫山都是人,寺内的香堂前信众来往穿梭,香烟缭绕,齐求圣婆保佑;寺外的树荫下,未婚青年男女对歌,物色自已意中之人;老人们与儿童,朝圣完毕,或观歌助兴,或采集百草,其乐融融。

敬奉圣婆的仪式

一、 前期准备:在祭祀寨子中推举两家(家兴人旺、子女齐全或在朝做官的家庭——侗家叫命好的人家)喂两个猪(侗家叫圣婆礼),以六十至八十斤为宜(凑合“六合”或“八发”之意),在敬奉圣婆时用。       

   1、由寨主与众人选定主祭人。古时主持祭祀的是寨主或寨中德高望重的人,后又改为请签职(由得道师傅传授并由师傅在神坛前做法事授职,取得法师资格)的先生(又叫祭祀师)。无论是寨主还是先生,都得用大红书子(请柬)去请,以示尊重与荣耀。

    2、决定主祭家庭。这一家不仅要求命好,还要求要是寨中最讲仁义、最得人心、与众乡亲均能和睦相处,且又家庭宽敞的人家,便于大家心悦诚服地来参与敬奉圣婆仪式。这一家还得用冷婆田的产粮糯米来做五十斤甜酒(五谷丰登)、四十斤米酒(四季康盈)、三十斤白米(山多柴多)、二十斤斋粑(人财双旺两全齐美)、十斤豆腐(十全十美)等供祭祀时用(解放后冷婆田均户后,这些由全部参与祭祀人家凑齐,各家各户私自祭礼各自准备,如糖食果品、香纸等,不在其中)。

   3、筹备祭祀用品。还得为圣婆准备金银纸马(6黄6白)、金銮殿(金璧辉煌的纸房)、引路纸幡十二条(绿挂白幡6面、红挂黄6面)、十二锭金元宝、十二锭银元宝、金黄纸折成的牌位一个(上用毛笔书:圣婆神位)。

    

二、准备给圣婆安神位

    在迎接圣婆进寨那天,要给圣婆安神位,每户来一人,同祭祀师一起给圣婆安神位。先关主祭人家大门,在靠近大门边,竖摆两张大桌,桌上从外至里,依次序摆上左12个小酒杯、右十二个小茶杯、香案(插香用)、十二锭金元宝、十二锭银元宝、两升米(左升米并排插上插6金马,右升米并排插上6银马)、33节竹子(上面各挂一料纸钱)、放两料糯谷穗,还有斋粑、豆腐、刀头肉、漂汤肉、鲜鱼、酸菜、米饭等祭品,最后一排放上金銮殿。安排完上列布置,主人家还得在院坝正中摆上一桌酒席:十二盘肉、十二盘豆腐,十二个酒杯,一大壶酒。另外的桌子根据参祭人数来决定,每桌九个菜(后又演变成九样菜一锅,好吃热的),同样十二个酒杯 。

   三、恭请圣婆入寨

    火铺和灶房里放着肉菜和一些煎好的条形豆腐。豆腐叫“跑马”,猪肉叫“左马”,鲜鱼豆腐酸菜叫“娵偶”,这些均为祭祀专用语,不能随意改动。桌最前端挂着代表12个月的12吊纸钱。寨老或祭祀师点燃香烛,酌苦酒3遍,每酌一遍苦酒就烧一个头的纸,然后口念:“一城一县一杯酒,二城二县二杯双。迎接圣婆到我寨,保佑百姓安康。求得五谷丰登,佑我遍地牛羊。今日圣婆驾临,感我圣神赏光。请圣婆安坐神位”。寨老念毕,众人作揖叩头三个,祭祀就把十二吊长钱烧掉。这时,外面童男童女将金黄纸折成的牌位一个(上用毛笔书:圣婆神位)用茶盘抬来,递给主祭上,放到是后列的金銮殿上(算是圣婆安位了)。仪式完毕,祭祀师、主祭人、喂猪人等凑齐十二个围拢院坝中一桌,其余参祭人围拢其他桌子。祭祀师侗话叫:“灌脸”(大家团拢来),众人用侗话高呼:“灌脸”(大家团拢来);祭祀师侗话叫:“赖悲浓”(喝杯好浓酒),众人用侗话高呼:“赖悲浓”(喝杯好浓酒)。寨老念12遍,众呼12遍,喝12杯酒,吃12次肉菜,然后才自由吃喝。

   四、供奉圣婆

    在7天之内,祭祀者家每天供3次甜酒、煮3次侗家油茶,并有猪肉、豆腐,分早中晚作三次供奉。每次都必献净茶、苦酒、点长明灯、烧香化纸钱,人们每次祭祀还得作揖叩头。因为是敬冷圣婆,最怕惊动圣婆,故这几天的法事是不能动响器的——不能敲锣打鼓,只能叨念圣婆经以祈祷,分早中晚三课。如此循环7日。据传,谁敬奉得好,谁家就能万事如意。

   五、欢送圣婆出寨

    七天期满(个别寨子亦有五天),就得欢送圣婆出寨。出寨那天早上,将十二面引路神幡由十二个童男童女举着并列在主人家的出路口的道路两边(左金右银)。然后请祭祀师准备法事。寨老打开祭祀者家大门,把两张桌子顺摆过来(横摆),依次序摆上左12个小酒杯、右十二个小茶杯、香案(插香用)、两升米(左升米并排插上插6金马,右升米并排插上6银马)、33节竹子(上面各挂一料纸钱)、放两料糯谷穗,还有斋粑、豆腐、刀头肉、漂汤肉、鲜鱼、酸菜、米饭等祭品,最后一排是放有神位的金銮殿。

此时的寨老得主持仪式。众人得先把喂的猪杀一头,刮洁洗净过后抬到祭桌前的院坝里,放在杀凳上,头朝里供着(不能开肠破肚)。准备好这些,寨老烧完纸燃上香,并把33节竹子及上面挂的纸取下烧掉,才礼节性地诉说招待不周之歉,再谢过圣婆保佑之恩,然后作揖三个,参拜众人随后跪下跟着齐叩首三个,请圣婆移座。这时,主祭要请童男童女将插有纸马的两升米端起(左金右银),站到祭祀师后面,面向外,等待圣母移驾,十二锭金元宝、十二锭银元宝由童男童女用茶盘端着紧随其后。祭祀师又请众人拆去其他物品,最后的圣婆金銮殿得请两个壮汉(或童子)抬着,再由一人打黄罗伞走在后面,遮住金銮殿,其余的人将收拾斋粑、豆腐、豆渣、酒水和肥猪等祭品,用箩筐抬着,边走边高喊“送圣婆,抬圣婆,人得安康谷满箩! 送圣婆!抬圣婆,鸡鸭牛羊满山坡!” 

    请动圣婆,十二名引路童子排成两纵队在前,十二纸马紧随其后,十二锭大金银接着,圣婆金銮殿和黄罗伞跟上,后面是抬祭品的人们,送出队伍抬着锅瓢碗盆等于后,浩浩荡荡地将圣婆送到河边(要求尽量河坝宽敞且水流较深的地方),把对婆神位朝河边放下,纸马放在金銮殿前,供品放在河沿(苦水流不大,不足以冲走上述物品,则应放在事先铺好的稻草上,以便祭祀完毕好烧)。人们将几口大锅架在石头砌的三脚架上,其下生火,铁锅里煮稀饭和燎肉。将茶盘朝圣婆去的方向摆好,从猪身上取出眼、耳、鼻、舌、唇、脚爪、心子、肝、肺、腰子、肚子、尾巴、背梁筋等24样,加上香烛等物,也朝圣婆去的方向摆好,大家在祭祀师的带领下举行送对仪式。大家面对圣婆金銮殿(牌位)背面,寨老在前,拿着点燃的三根香,其余人各拿一根香列于其后,寨老带着众人边作揖边念道:“一炷真香、二炷明香、三炷宝香,望圣婆保佑,大吉大利,众人安康。请圣婆明年再来,大家作揖!”念三遍,众人向圣婆神位作三个揖。祭毕,人们立即将圣婆牌位及所有祭物放入水中冲走或一起烧掉(食品除外)。

     六、举行“分福”仪式。即每户带来一个大菜碗,由寨老平均分发,每碗装入一砣肉、3个斋粑、3根葱和一把燎浆米,放到自家带来的物事中,待吃完饭后好带回家中,让全家老少分吃。诸事完毕,人们才把分后余下的肉菜等放在一锅中煮熟,就着沙滩蹲下,开怀畅饮。这时,如果有过路人,就派几个壮汉把他们抓来,用麻布口袋笼着过路人的头,并“强迫”他跪下,向圣婆作揖磕头,又喂他一砣豆渣,然后诚意邀请他参加就餐吃喝,一齐欢送圣婆出寨。

活动二维码
活动二维码
联系方式
  • 电话:0855-4630001
  • 手机:13595520729
  • QQ:1980669102
  • 邮件:1980669102@qq.com
  • 地址:三穗县桐林镇新场村村委会